“年底前,各基層黨組織還要安排至少3次專題學習。” 重慶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員活動室,黨委委員、公司副總經理李智勇,將一臺仿似“烤箱”的機器捧在手中。“要問十九大報告里最能引發集團上下共鳴的一句話……不忘初心吧。”他告訴新華網。 簡單梳理歷史即可發現,從1940年的中國汽車公司華西分廠,到上世紀50年代被國家指定為全國18家機床制造企業之一,再到2005年整合重慶第二機床廠、重慶工具廠重組為重慶機床集團,2014年入駐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這家歷經77年發展的企業,是中國齒輪加工成套裝備不折不扣的“搖籃”和技術“領頭雁”。 “讓‘中國智造’領跑世界” 所謂機床,最直白的解釋就是“制造機器的機器”,亦稱工作母機或“工具機”。 制造業中,加工機械零件的方法很多:除切削加工外,還有鑄造、鍛造、焊接、沖壓、擠壓等,但凡屬精度要求較高和表面粗糙度要求較細的零件,一般都需在機床上用切削的方法進行最終加工。 李智勇向新華網展示的,是一臺以1:200比例縮放的10軸5聯動數控萬能磨齒機模型。這是重慶機床集團近年投放市場的一款制齒數控機床拳頭產品。說它“萬能”,得益于其具有人機對話、齒輪計算、齒輪數據管理及維護、齒輪磨削及砂輪修整程序自動生成、多種磨削方式選擇、壓力角誤差補償、齒向不對稱修整等一系列智能功能,從速度、剛性、精度上,都比傳統數控磨齒機高出一大截——平均磨削一個齒輪的時間只需傳統設備的一半,是齒輪生產加工中高精尖的母機設備。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創新”列為新發展理念之首,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報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強調創新。“到2035年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將激勵全社會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擦亮中國創造、中國智造的閃亮名片。 “做國際領先的精密高檔數控制齒機床,貫徹‘裝備中國,服務世界’企業使命,讓‘中國智造’領跑世界,就是我們始終不變的初心。”李智勇說。 如何瞄準世界前沿科技,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成為十九大后,重慶機床集團上下熱度最高的發展命題。 就在前不久,集團本部組織旗下8家子公司員工,舉辦了以“新時代、新征程”為主題的演講比賽。作為評委之一,一名選手的演說令李智勇印象深刻。 “他談到了2011年發生的一件事。”李智勇告訴新華網,2010年,兩江新區掛牌成立,重慶汽車及零部件制造迎來新一輪機遇期。重慶機床集團敏銳地捕捉到汽車變速箱齒輪加工生產線的廣闊市場前景和巨大發展潛力,迅速做出了適應市場形勢、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品升級的判斷,于當年申報并承擔了“轎車變速箱齒輪加工生產線”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以此為契機,企業在2011年成功研制出國內首條轎車變速箱齒輪加工自動生產線,同年交付某大型汽車零部件制造商使用。 至此,重慶機床集團完成了從齒輪機床單機自動化到集成解決方案的重要跨越。 案例的深意振聾發聵:創新驅動。 “技術并非創新發展的唯一要素” 據李智勇介紹,近年來,企業憑借雄厚技術積累,確立了“一精三新、多元發展”的長期戰略。“一精”,即進一步做強做優齒輪加工機床,打造知名品牌;“三新”,則瞄準精密螺桿、農業機械研制及服務、智能制造方案等新業態,培育新增長點。 “具體到實施,可歸結為從供給側推動產品國際化、產學研一體化提升競爭力、搶占智能制造話語權等3個層面。” 數控萬能磨齒機正是在此背景下誕生的。 2011年,重慶機床集團與擁有百年磨削經驗的英國霍洛依德(PTG)公司聯合攻關,踏入新一代數控磨齒機研發制造領域。 產品國際化、產學研一體化的合作模式,促使企業的產品向高速高效、綠色化、自動化、智能化發展,更推動了一系列自主研發開花結果: YDE3120CNC-CD系列滾齒倒棱復合機床,YDZ3126CNC-CDR系列滾齒倒棱復合機床,Y3132CNC及Y3140CNC系列高效滾齒機,Y31200CNC系列大型高效數控滾齒機,YX4230CNC數控剃齒,YW7232CNC數控萬能磨齒機……一系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精密高檔數控制齒機床相繼問世,企業制齒機床產品系已全面升級為數控化、信息化、去人工化。 這是一套切合實際、因地制宜,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為主,逐步延伸到原始創新的自主創新策略。 在李智勇看來,“技術”并不是創新發展的唯一要素。管理上,重慶機床集團推行“強基工程”,在各生產環節要求參數化、數據化;團隊建設上,成立“機構改革領導小組”,敢于“傷筋動骨”、“破舊立新”。 據介紹,為實現制齒機床這一主要板塊“精”的目標,企業重新構建了機加工隊伍,將原來的3個分廠撤銷,新成立機加工事業部,以制齒機床為龍頭,涵蓋齒輪刀具,數控車床、汽車零部件、精密鑄件、非金屬材料加工等各個機加工板塊,就此整合了相關領域人才優勢,并配備了專門的市場對接團隊;在裝配環節,以產品檔次劃分員工構成,旨在讓產品意識入腦入心。 40臺,是重慶機床集團數控萬能磨齒機2017年的銷售成績單。事實上,該產品的銷售額占據了企業今年齒輪機床銷售總額的1/3,而齒輪機床銷售額又占企業所有產品銷售業績的近半壁江山。 “一精三新,多元培育增長點” “以‘一精’為基礎,集團在未來將向‘三新’發力,持續培育新增長點。”李智勇表示。 2012年,重慶機床集團同PTG合資組建了重慶霍洛伊德精密螺桿制造有限責任公司,成功實現精密螺桿設計生產技術嫁接落地,為技術轉化提供了保障。 農業機械方面,企業與新疆華冠聯合研制的CMJ3-I棉花機,技術原理具備獨創優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現正籌備組建專門的農機生產銷售公司。 2016年,企業和德國KAPP、浙江雙環合資,成立重慶世瑪德智能制造公司,從齒輪加工自動線入手,深入開發智能化制造單元信息監控系統、智能倉儲自動化立體庫、數字化車間等智能裝備及智能工廠,努力為用戶實現產品的智能制造和管理的智能管控。目前,世瑪德已在重慶藍黛、綦江齒輪為用戶建立起自動化工廠,并正在為雙環傳動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萬里揚等國內一流齒輪廠商建造智能化數字車間。 據了解,重慶機床集團現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專家工作站、歐洲機床研發中心、高檔數控制齒機床重慶市重點實驗室、機床再制造重慶市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等研發平臺,現有工程技術人員328人。其中博士4人,碩士34人,正高級工程師13人,各類高級技術專家73人,工程師、助理工程師和技術員255人,成為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向高端發展的強大后盾。 黨的十八大以來,企業先后完成58項重點新產品研發, 30個技術進步重點項目,企業重點研究項目共29項,其中8項國家重點科技項目順利通過驗收,形成新產品10余種,完成關鍵技術攻關20余項,累計實現產值超過4億元。主導產品已獲得授權專利371項,其中發明專利49項,實用新型專利311項,外觀專利11項,專利技術年申報量、授權量、總量均位居行業首位。 (原標題:重慶機床副總經理李智勇:多元發展兌現“智造”初心) |